当前位置:首页 > 深度观察 >资本疯狂喂养四年后,一波独角兽公司却长成了“僵尸”

资本疯狂喂养四年后,一波独角兽公司却长成了“僵尸”

发布时间:2017-11-23 09:04:50
来源: 塑米城
分享到:

将独角兽这一概念用于创业公司,还仅仅是4年前的事情。


因为独角兽非常的稀有而且“神奇”(在创业公司身上意味着可以快速做大),这一恰当无比的用法迅速被人广泛接受,毕竟在在这一名词诞生之时,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软件公司在全世界仅有39家。 


图:独角兽的神奇在于快速做大

4年过去了,如今可以被称得上是独角兽的初创公司数量已经高达近220家,而成功上市的仅有32家。


这里面充满了“矛盾”的因素:独角兽的年龄越来越大(去年上市的独角兽企业年龄中位数超过10岁),估值也越来越高,竞争者也越来越多。

微信图片_20171123085718.jpg

图:拥挤的独角兽群

按常理来看,应该有更多独角兽争相上市才对,毕竟在越来越拥挤的独角兽群中,先优雅地退出不仅可以避免市场后续可能出现的“踩踏” (美股目前每年IPO数量仅有70多家,远低于90年代的年均近500家),还可以充分利用目前股市(美股)的牛市,最大化自身的价值。 


但事实是“老”独角兽与上市独角兽的相对比例却在逐年上升。 


表面上来看,这是因为独角兽和股市都不需要对方:独角兽有足够多的私人资本支持;而股市投资者认为独角兽的估值太高,“不买账”。 


但真实情况是,很多独角兽正在僵尸化。


表面上互不需要

独角兽的年龄越来越大,不上市数量也越来越多,表面上看是因为独角兽们根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。即便不上市,在低利率、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,也有足够的私人资本对其趋之若鹜。 


这种做法也造成了一种私人资本比股市投资者享有更大优势的“表象”:每一轮创业公司的融资,看起来都是进一步兑现(透支)了公司未来的潜力,进一步侵占了上市后公司可能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留下的“价值空间”。 


为解决这一“问题”,很多拿了二级市场投资者资金的基金开始参与到这场“抢跑大赛”中来,如共同基金“大佬”Fidelity和T.Rowe Price都领投了N多独角兽的融资,其中包括著名的Airbnb和Wework。 


除了传统私人资本和共同基金这两大资金支持外,正在形成的超级基金也在给独角兽市场“火上浇油”,如软银的千亿基金领投了Uber的新一轮融资,金额高达100亿美元。 也正是由于多路大量资金的追捧,让独角兽的估值奇高(很多独角兽甚至仍在亏损)。这反过来也让股市对独角兽“敬而远之”。 


关键词:IP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