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强调,要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聚焦重点难点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,引导提升产品品质、推动落后产能退出。结合当前市场价格走势与供需矛盾,迅速引发企业和机构对“反内卷”“供给侧 2.0”的热议。7月30日的重要会议进一步明确,要持续优化市场竞争秩序、治理企业无序竞争、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,在此背景下,行业对 “反内卷” 的关注度持续升温。
反内卷不是“一刀切”,这一次的“反内卷”有所不同。1. “法治+市场”,这一轮反内卷走的是“法治打底、市场调节”的路子,企业可以通过“产能置换指标交易”来自主调节;2.现在民企成主角,这一轮覆盖的行业更广泛,民企占比极高,引导行业自己协调。3.稳增长,现在国内需求比较疲软,消费也比较谨慎,全球经济复苏乏力,“反内卷”不能只盯着“减产能”,还要兼顾“稳增长”——既要让过剩的产能退出去,又要保护企业利润,保障就业稳定。
2024年国内企业分企业性质来看,中石油产能占比最大,在44.8%;其次是地方企业,占比在35.3%;中石化产能占比有所下降,在19.9%,主要受齐鲁石化12.0万吨/年及扬子石化20.0万吨/年退出mpe生产的影响。
2024年产量靠前的主要为国企,独山子石化、兰州石化、大庆石化、广东石化、茂名石化。其中中石油占据主要比例。
从投产时间来看,2000年之前投产的企业有五家,分别是独山子石化、中原石化、大庆石化、茂名石化。产量靠前且稳定生产的是独山子石化,经了解,塔里木石化是独山子石化的二级单位,目前塔里木石化全密度装置30万吨,其二期计划2026年投产,新增全密度产能共90万吨。
综合来看,茂金属聚乙烯国内企业主要为国企,受国家十四五方针政策的指引,要求未来高端聚烯烃国产化;产量靠前且老旧产能企业,未来也有新增装置替代。因此对茂金属国产化暂无太大影响。
茂金属聚乙烯的共聚单体中己烯的应用相对广泛,全球1-己烯总产能133万吨,其中中国的己烯产能仅占比9%。C6己烯生产企业有独山子石化、燕山石化、茂名石化、兰州石化、大庆石化、中英石化6家,总计产能14.68万吨,年产量8.77万吨。茂金属聚乙烯中己烯的添加比例在10%左右,因此己烯的不足影响了茂金属聚乙烯的量产。
茂金属催化剂的核心是过渡金属与环戊二烯基配体的络合物,由于这些金属的量少,且提纯难度大,所以价格比较昂贵。另外助催化剂的成本较高,叠加替代技术受限,因此原材料、专利受限、加工难度是茂金属催化剂价格高的主要原因。
国内市场主流的催化剂,主要为联碳、格雷斯、新塑等,价格差异主要两方面的原因,一方面是高端型号茂金属催化剂活性高:另一方面原因,窄分布的催化剂溢价显著,但是能满足食品包装、医用等高要求领域。目前国产茂金属催化剂与进口在活性和高端应用领域存在差异。
2024年兰州石化联合石油化工研究院等机构成功研发PME-18双核茂金属催化剂,突破国外对MAO(甲基铝氧烷)合成技术的封锁,该技术实现支链长度可控聚合,解决了国产分子量分布窄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。
长期来看,未来中国拟在建1-己烯装置在20套左右,2028年产能规模超过69万吨。随着己烯产能的持续增长,茂金属聚乙烯产量也将随之提升。
2025年埃克森惠州装置和裕龙石化,共计新增2套装置在2025年转产茂金属聚乙烯。届时华南区域和华北区域茂金属聚乙烯供应增加明显,华南区域也将由输入型区域将转变成为输出型区域。华南过剩的资源除了流向华北和华东外,将会辐射周边地区以及西南、华中地区。国内现货资源充足,区域之间的贸易流向加快。
2026年计划投产企业是洛阳石化和卫星石化,埃克森美孚惠州73万吨装置计划2025年末-2026年转产茂金属聚乙烯,2026年计划新增产能217万吨左右。
2027年新增产能持续增加,如中石油的蓝海新材料、荣盛石化、扬子石化,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,计划新增产能129万吨。
2028年产能增速放缓,计划新增中海壳牌三期,产能60万吨。
综合来看,茂金属聚乙烯计划新增产能多集中在2026-2027年,随着己烯产能增加和国产催化剂工艺的突破,2027年之前产能释放加速,反内卷政策下国产茂金属将高质量趋势发展。